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2025年04期
专家视点

信道通用预训练大模型赋能数字孪生信道:原理与实践

张建华;史廉正;于力;黎明月;田磊;王启星;刘光毅;

未来第六代移动通信系统(6G)以提供超可靠、智能化的网络连接,实现动态环境下的万物互联。数字孪生信道(Digital Twin Channel, DTC)作为支持6G网络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在数字世界中在线构建高保真孪生信道,助力网络主动适应与精准决策。传统的AI小模型通常仅针对特定任务或特定场景,面对6G复杂、高动态的无线信道存在巨大挑战,难以全面满足DTC的需求。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因在多模态特征融合、高维数据建模等方面具有强大能力,有望克服上述挑战。首次将DTC与LLM框架相结合,构建信道通用预训练大模型ChannelGPT,以应对6G无线信道的巨大挑战。具体来说,ChannelGPT设计为3个核心层,数据处理层构建大规模环境与信道数据集,算法模型层充分挖掘无线环境信息与信道特性之间的匹配映射,功能应用层有望支持多任务的联合优化。仿真结果表明,ChannelGPT在预测精度、多模态融合能力方面相较于小模型方法具有明显优势,为实现DTC提供了有潜力的手段。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3YFB29048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401084)~~
[下载次数: 168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6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专题:智能通信与感知

智能通信与感知导读

黄崇文;潘存华;刘凡;游昌盛;徐勇军;何继光;

<正>内容导读无线AI与通信感知一体化是未来6G最重要的2个应用场景。近些年,围绕智能通信与感知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与研究,相关使能技术,例如智能超表面(RIS)技术的发展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学术界和产业界围绕智能通信与感知以及RIS赋能智能通信感知的理论探讨、关键技术、实现算法及工程试验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RIS电磁调控无线环境技术、通信感知一体化、毫米波感知等技术方案能极大提升通信与感知体验,具有巨大的工程实践意义,具备成为5.5G/6G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的潜力。

2025 年 04 期 v.55 ;
[下载次数: 2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总结与展望

罗泓昊;李明;

随着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与感知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提升网络性能的重要方向。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作为这一融合的关键技术,旨在协同优化数据传输与环境感知能力,以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应用需求。与此同时,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技术凭借其智能调控无线传播环境的能力,在ISAC系统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通过调整RIS反射单元的电磁特性,既能提升信号的传输质量,又能增强系统的感知能力。概述了RIS和ISAC的技术背景,深入探讨了RIS在ISAC中的作用及其潜在应用,详细分析了RIS辅助ISAC系统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2371090)~~
[下载次数: 521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面向6G的智能物联网通信关键技术综述

张爽;张晨;彭淑敏;郝万明;

随着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IoT(Industrial IoT, IIoT)、智慧城市、智慧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 V2X)以及智慧健康医疗等新型IoT应用将全面普及,这些应用场景对网络传输速率、传输时延、系统功耗和接入数目有极高的要求。为应对这些挑战,6G网络将引入大带宽、低功耗和大规模天线等先进技术,为未来新型IoT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针对这一发展趋势,聚焦于6G新型IoT的典型应用场景及其技术需求,深入探讨了毫米波/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以及反向散射通信(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BackCom)等关键使能技术,在此基础上对6G智能IoT通信进行了展望。

2025 年 04 期 v.55 ; 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242102211100)~~
[下载次数: 1,26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4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面向通信感知一体化的仿射频分复用技术综述

李雨昂;丁昱翔;吕璐;杨龙;陈健;

6G移动通信系统中,通信和感知的深度融合尤为重要,对网络架构、组网技术以及空口能力等方面的原生通信感知融合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通信感知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波形设计作为关键技术,有望实现高效率通信和高精度感知双重目标。6G系统预计将采用超高频(Extremely High Frequency, EHF)技术,特别是在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以支持低空经济、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 V2X)、高速铁路以及卫星通信等应用。这些场景通常处于异构和高速移动条件下,产生的双色散信道给无线通信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最近提出的仿射频分复用(Affine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AFDM)技术通过在离散仿射傅里叶变换(Discrete Affine Fourier Transform, DAFT)域中对信息符号进行多路复用,使得所有的路径相互分离,每个符号都经历所有的路径系数,从而在双色散信道上实现完全分集。介绍了AFDM的基本理论,讨论了AFDM与其他潜在波形在ISAC系统中的性能差异,对AFDM在ISAC场景中的应用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描述和展望。

2025 年 04 期 v.55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271368,62371367);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3-ZDLGY-5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QTZX23066)~~
[下载次数: 52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33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368,207
今日访问量:263

帮助视频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